那天的面试,说不上有多特别,但一直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。天气不热,办公室空调开得很足,可那位45岁的程序员大哥还是额头微微发亮。他坐在我对面,语速不快,但每句话都很有分量。
聊到技术的时候,他是真的在“讲”,而不是背书。从系统架构到高并发处理,再到数据库优化,他能用通俗的语言把复杂问题讲清楚。我当时就在想,这样的技术功底,哪怕放在大厂里也算得上是骨干了。
谈薪资时,他直接开了个口:“如果公司觉得合适的话,我这边希望是两万。”这个数,说实话不算高。现在不少年轻人靠着几道八股题都能开口一万五,他却只是平静地提了个合理数字。
我也爽快地回应:“没问题,我们可以安排入职流程。”
正当我以为这场面试已经结束时,电梯门将合未合的一瞬间,他转过头来,语气有些迟疑地说:“那个……如果公司给的是14薪的话,1.8万我也能接受。”
那一刻,我心里咯噔了一下。
不是他不够自信,而是他知道,在这个年纪找工作不容易。互联网行业对中年人的容忍度,正在逐年下降。
35岁这道坎,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刀。很多公司招聘时根本不会看年龄超过这个线的简历。不是能力不行,而是他们怕“不稳定”、“性价比低”。
前几天听朋友吐槽,他们公司招人,看到出生年份是1985年的简历,直接就被扔进回收站了。你说这不是荒唐吗?人家干了十几年的技术活,经验比HR还丰富,就因为大了几岁,连面试机会都没有。
我们组里之前有个41岁的老程序员,业务能力没得说,代码干净、思路清晰,结果公司一搞结构调整,他就被“优化”了。现在他在跑网约车,说是养家糊口要紧,至于理想什么的,先放一边吧。
所以当那位45岁的程序员主动降薪时,我明白,那不是退让,而是一种策略——只要能拿到offer,哪怕少拿两千,也比失去机会强。
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笑,但我能感觉到那份克制。不是不想坚持,而是不敢赌。
后来我在地铁上又碰到了他一次。他说自己现在已经上班了,在一家小公司做后端开发,工资不高,但至少还能继续写代码。
他还告诉我:“我现在每天都会学点新东西,我不想哪天被淘汰了,连原因都解释不清楚。”
这句话让我挺感慨的。一个人在这个年纪还在坚持学习,本身就值得尊重。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职场边缘挣扎的同时,还愿意给自己找一条出路。
每次路过那家公司门口,我都会想起那个画面。一位经验丰富的大龄程序员,在电梯口为了争取一个岗位,主动做出妥协。
这个时代变化太快,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,就已经被甩在后面。但我想说的是,真正的淘汰,从来不是从年龄开始的,而是从停止学习那一刻起。
只要还在努力,就没有谁是真的“老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