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剑编程网

分享专业编程知识与实战技巧

PLC编程越规范死得越快!老电工靠“乱码程序”保住饭碗

在工控圈,流传着一个颠覆认知的“生存悖论”:有人严格遵循编程规范,代码清晰得像教科书,结果项目一结束就被边缘化;而老电工写的程序像“乱码”,变量名用拼音缩写,注释只有自己能看懂,却稳稳保住了饭碗。这看似荒诞的现象,藏着行业里最现实的生存法则。


一、“规范死”与“乱码活”的真实案例

某自动化项目中,刚毕业的工程师小李按标准写出“完美程序”:变量名用英文全称(如 ConveyorBelt_MotorStart ),逻辑分模块,注释详细到每个触点的作用。项目交付后,工厂随便找个电工就能看懂修改,半年后小李被通知“项目结束,暂时没新任务”。

而隔壁车间的老电工老张,程序里全是“ZB1_KAI”“TB2_TING”这类拼音缩写,注释写着“此处勿动,动了炸机”,连他带的徒弟都得问半天才能改。但正因为“只有老张能看懂”,工厂设备出问题只能找他,哪怕退休了也被返聘,时薪比年轻工程师还高。


二、“乱码程序”的生存逻辑:不可替代性

老电工的“乱码”,本质上是用技术壁垒构建的“护城河”:

看懂门槛高:非标准化的命名和逻辑,让外人想接手就得从头学,企业怕出风险,只能依赖原作者;

修改成本大:程序牵一发而动全身,别人不敢轻易改动,哪怕效率低,也得请原作者来调试;

隐性经验包:“乱码”里藏着无数现场调试的“暗坑”——比如某行注释“雨天加2秒”,实际是应对潮湿环境的传感器延迟补偿,外人看不懂就改不了。


三、“规范编程”的致命伤:太容易被替代

严格规范的程序,相当于把技术变成“标准化产品”:

新人能快速上手:企业无需依赖老员工,找个刚毕业的学生培训几天就能接手维护;

AI可替代:清晰的逻辑和规范的结构,恰恰是AI生成代码的强项,某汽车厂用AI优化“规范程序”,直接砍掉30%的编程岗位;

价格透明化:客户知道“规范程序”好维护,砍价时更理直气壮:“这代码谁都能改,凭什么收这么多钱?”


四、真正的生存智慧:规范与“留一手”的平衡

老电工的“乱码”不是真乱,而是暗藏技巧:

1. 核心逻辑加密:关键控制算法用非标准指令编写,表面混乱实则有规律;

2. 留“专属后门”:设置只有自己知道的调试参数,比如“长按启动键5秒进入隐藏模式”;

3. 适度规范:给别人看的部分保持整洁,核心技术藏在“乱码”里。


毕竟,完全的混乱会被淘汰,彻底的规范会被替代——高手都懂,在“让别人能干活”和“离了你不行”之间,得找个微妙的平衡点。


找装配电工和装配电工学徒,包安排,有兴趣的私。
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网站分类
最新留言